【话题由来】
本市某高校推出一项新举措:拥有手机(毕业班除外)、电脑、MP3等较高档消费品的学生,不能享有大额助学金,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也会受到限制。此事引发不同声音:现在大学生拥有手机、电脑的很普遍,为什么贫困生就不能拥有?该校一学生家境贫困,但有一部手机,学校想给他一笔大额助学金,并希望他把手机停了,学生不乐意,宁愿放弃助学金。
拥有了手机,还能享受助学金吗?
【正方】
助学金应雪中送炭
王克斌 (东华大学学生处处长):学校每年投入的帮困金高达3000万元,接受大额资助的学生有上千人。这些钱应用在刀刃上,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。尽管不少学生都有手机、电脑之类物品,但并不是生活必需品。现在,学生宿舍装了IP电话,用起来方便又便宜。除了毕业班学生找工作需要外,低年级学生并非一定需要用手机;校园里多媒体教室、阅览室、实验室有上千台电脑,学生上网学习也很便捷。
资助不能违背公平原则
某高校学生辅导员:学生如果拥有一些比较高档的物品,再以贫困生身份申请补助,这有违公平原则。学校发放助学金后,常接到学生投诉:“他有手机,我没有,但他申请到了助学金,我为什么没能申请到?”学校还发现,有的学生拿到助学金后,迫不及待地购买一些高档物品,同学对此很有意见。
【反方】
大学生可以支配“自己的钱”
沈鸣华 (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):我们在确定助学对象时,一般先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表,学校审核后根据有关标准给予资助,此外没有其他细化条件。大学生是成年人,助学金发下去后,他们可以自由支配。况且,有些规定很难细化。如有的贫困学生,亲戚朋友送他一个MP3、一台电脑,这样的“拥有”如何界定?有的贫困学生用自己兼职收入买了一部手机,学校怎么能反对?
【观点】
让师生共定资助对象
上师大学生工作处教师:用好助学金,需要周到细致的考虑。我校在审核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表的基础上,请师生一起参与评议,确定资助对象。因为一张表格不一定能客观反映真实情况,而老师、同学间朝夕相处,容易获取准确信息。这样,就能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,让贫困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,获得不同程度的资助。
思想教育要讲究方法
某校二年级学生:同学间的经济差异,有时会引起贫困学子心理失衡,希望通过老师的引导,给我们战胜困难、战胜自我的精神力量。但我们不喜欢学校在消费方面对贫困学生“管头管脚”,也不喜欢学校用“不准”、“禁止”之类词汇,这样会给我们带来过重心理负担。
【记者手记】
别忘了“精神引领”
高校在界定资助对象时,可采取不同措施。但需要提醒的是,育人包括方方面面,学校在给予贫困学生经济资助时,还应进行“精神引领”。高校助学金不能一发了之,要在发放前后开展配套教育。每位大学生都应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合理消费,学会理财;不要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,在物质上相互攀比,更不该以超出自己经济能力为代价来“争面子”,否则就违背了助学金发放的初衷。